【資料圖】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沈陽市民張女士日前爆料稱:“一杯13.14元的奶茶,打包費竟要4元,而且送來后奶茶外面就一個塑料袋。”媒體記者隨機抽取該市5家飲品店下單發現,幾乎各家都會收取1元到數元不等的打包費,而且打包費都是“隱藏”必選項。此前,還有媒體報道,有消費者通過外賣平臺購買兩個饅頭,被收取兩次打包費。
一個成本不到一毛錢的塑料袋,竟然收取4元的打包費。兩個加起來只有一塊錢的饅頭,竟然被收取兩次打包費。某些平臺和商家這種“燕口奪泥”的“吃相”,實在過于難看。更讓人無語的是,隱藏在打包費背后的“薅羊毛”套路,可謂“下手更狠”——為了穩穩賺取利益,不少商家把打包費隱藏設置成“必選項”,消費者在下單之時很容易稀里糊涂地中招。為了彌補優惠差價,一些商家針對打折訂單等收取打包費,但如果計算一下訂單總價,消費者就會發現并沒享受到多少折扣……凡此種種,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等合法權益,還涉嫌構成虛假廣告或者消費欺詐。
如今,下單訂外賣已經成為很多人的一種生活習慣和方式。但打包費該怎么收?收多少?卻不能任由商家說了算。雖然總體而言,打包費頂多也就是幾塊錢的事情。不過,與商家、平臺的信譽和品牌形象相比,在打包費上玩套路、耍花樣,想方設法誤導乃至坑害消費者,最終結果,商家和平臺很可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讓自身為無良行為付出沉痛代價。
扭轉和改變收取“打包費”的難看“吃相”,關鍵在于如何從嚴格遵從消費者意愿出發,建立一套公開透明的制度,力促打包費成為一本合情合理的明白賬。把握好這一關鍵點,既有賴于監管部門及時跟進,念響“緊箍咒”。通過進一步加大監管巡查力度,針對涉事商家和平臺作出整改要求等,以此營造誠信自律的行業風氣。同時也需要平臺切實履行主體責任,為入駐商家立規矩、定底線,在技術上解碼“必選項”,增加“可選項”。對于商家而言,必須認識到這種“貪利”是一種短視行為。面對消費者,只有多一些真誠,少一點套路;多一些服務,少一些私欲,真正將消費者利益裝在心里,落實在行動上,才有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站穩腳跟,贏得長遠發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