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芯片產業近期利好不斷,繼全國集成電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后,上汽芯片產業生態基金也于近日發布,一時間“中國芯”要崛起突圍、絕地反擊的聲音不絕于耳。但鮮少有人注意到,一直以來困擾“中國芯”發展進程的人才短缺問題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甚至愈加嚴峻。根據人瑞人才與德勤中國聯合近日發布的《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到2025年,我國芯片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107萬人左右,而實際供給僅增長到82萬,人才總缺口將擴大到25萬人。這無疑為突圍中的“中國芯”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挑戰。
“中國芯”發展面臨人才招聘、人才管理和人才培養多方面人才挑戰
芯片是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基石。半導體芯片產業以萬億元產值支撐起我國數字經濟 40 多萬億的產值,幫助我國提高經濟發展實現從“量”到“質”的提升。同時,半導體芯片產業是我國科技自主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不僅自身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更為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硬件基礎,并助力新興產業的發展及傳統產業的升級。
【資料圖】
在當前國際環境不確定性上升的大背景下,半導體產業已成為我國強化布局、展開博弈的重點領域。自 2020 年底“缺芯”潮爆發以來,不少晶圓廠開始建新廠或大力擴產提升產能;同時,芯片行業創業也成為近年熱潮,國內芯片設計初創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2021 年國內集成電路全行業銷售額首次突破萬億元,2018~2021 年復合增長率為 17%,而 2021~2025 的年復合增長率更將擴大到 20%。然而隨著國產芯片產業高速發展,芯片人才匱乏的現象日漸凸顯。
根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發展報告》顯示,2021 年我國集成電路從業人員從 2017 年的 40 萬增加到 57 萬,而行業人才需求約為 72 萬,存在缺口 15 萬。2023 年全行業人才需求約為76.65 萬左右,仍存在約 20 萬的人才缺口。預計到 2025 年,全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 107 萬左右,而實際供給僅增長到 82 萬,人才總缺口量將擴大到 25 萬。
我國芯片行業人才供求及需求情況(數據來源:《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
據了解,除了持續的技術、設備、資金等方面的投入,人才也是芯片行業進步的重要先決條件。芯片所屬的半導體科學技術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領域,涉及大量的基礎知識、技術經驗和技術訣竅,對工程化、精度要求極高,因而芯片行業對人才要求高。芯片類企業在人才支持方面主要面臨著人才招聘、人才管理和人才培養三方面的挑戰。
《報告》顯示,芯片企業目前缺口最大的三類人才為開發人員、產品經理和算法人員。這類人才往往培養周期長,對專業素質技能要求高,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呈現明顯的供不應求狀態。在職位緊缺方面,算法/IC架構師、IC前端設計工程師、版圖設計師排在緊缺程度前三名。另外,芯片行業的就業機會主要集中于芯片設計、芯片制造、芯片封測與芯片應用。其中芯片設計類崗位的人才較為緊缺,且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
“井”型數字人才勝任力模型破解供需匹配難題
《報告》指出,為了應對在人才招聘、培養等方面的困難,我國芯片企業正積極通過組織架構優化、規范行業人才流動機制、推進“產教融合”等多種舉措緩解困境。以“產教融合”為例,針對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脫節現象,高校應積極響應新工科教育改革,打破原有的傳統教學方式,探索實踐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模式,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企業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全環節,在培養方案制定、課程建設、實習實訓和項目研究等環節由校企共同完成,實現校企協同育人的無縫銜接,打通芯片人才培養“最后一公里”。
芯片設計類崗位勝任力模型(數據來源:《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
圍繞芯片行業產業鏈各環節對人才的要求和期望,為了幫助芯片企業破解人才供需不能精準匹配的難題,《報告》創新推出“井”型數字人才的概念,強調選才 “精準”的第一步先從人才與企業對自身需求和實際情況的“科學、客觀”認知開始,建立在合理預期的基礎上,實現“雙向精準匹配”的人才選拔。以“芯片設計類崗位”為例,其勝任力模型如下:一是基本特征,包含專業背景、工作經驗、熱招城市、薪資水平;二是軟性技能,包括團隊協作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具有領導完成相關項目開發經驗;三是業務能力,例如擁有微處理器結構等理論基礎以及精通常用數字邏輯設計方法及時序平控制等設計能力;四是數字能力,包括熟練運用Verilog等硬件描述語言進行設計及RTL代碼交付等編程能力。
據了解,《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不僅關注芯片行業發展,更聚焦數字中國建設,同時對包括互聯網、智能制造、智能汽車、人工智能、金融等11個重點產業的數字人才發展作出全面梳理與分析。《報告》的出品方人瑞人才與德勤中國試圖通過此次研究,觀察中國產業數字化進程現狀,發掘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關鍵問題,分析數字人才現狀與發展趨勢,并給出具有針對性的數字人才發展問題解決方案,助力更多的企業成功實現數字化轉型。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廣告,相關素材由廣告主提供,廣告主對本廣告內容的真實性負責。本網發布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廣告內容僅供讀者參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