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給予了科技閃耀的靈感,科技賦予了生活恬淡的溫度。上海科技不僅可以是鋒利的一把刀、遙遠的一顆“星”、坐底的一艘艇,也可以是清甜的一顆菜、萌萌的一朵菇、嬌艷的一支花。讓愛科技,也可以成為你愛生活的方式之一。
為此,“上海科技”將攜手多家本市的科研院所和機構推出“舌尖上的上海科技”系列,它們都曾是獲得過國家級科技類獎項的優秀產品,讓你在餐桌上也可以品嘗到科技的“酸甜苦辣”。
(相關資料圖)
夏天的小高溫已經時不時躥個身嘍,
掐指算算,
阿拉上海水果的一只鼎
——葡萄,
應該已經在枝頭開花坐果
奮力生長了吧?
葡萄好吃藤難栽!
今天咱們來嘮嘮?
葡萄是一種喜陽的水果,生長時需要充足的陽光,土壤要疏松且保水保肥。充足的光照不僅有利于葡萄果實的成長,對果皮的著色、糖分的積累和預防病蟲害都至關重要。可是,在葡萄開花坐果的關鍵時期,咱們江南地區的特產是啥?情深深雨濛濛,曬不干的衣服一層層。
對!就是細雨盤桓不見日的梅雨季節。先天環境的不足導致南方葡萄的優質生產困難重重,即使引種優良品種,依然面臨著水土不服的難題。
上世紀60年代末期,上海的葡萄產業就已經起步了,90年代末開始發展設施栽培。然而春季的光照不足和梅雨季節的高溫高濕造成了葡萄穗型不好、或是著色遠遠達不到葡萄品種應有標準的現象,葡萄成品商品率低下。明明是經濟作物卻成了鬧心的“精力”作物。真是黃梅時節天天雨,小果難成葉葉耷!
但是,
人民的需要在哪里,
科研力量就投向哪里!
針對葡萄種植戶面臨的困境,在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和市農委、市科委的支持下,上海農科院葡萄科研團隊出手了!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科研團隊以選育“上海人喜愛、也適合本土種植”的葡萄為目標,對葡萄的結果性能、色澤、熟期、抗逆性等關鍵性狀進行改良,培育適合南方氣候的優良葡萄新品種。歷經20余年,終于育成了品質優良、商品性好、而且好種的“申滬”系列葡萄新品種(申華、申豐、申玉、申玫等)。這些新品種葡萄具備坐果好、著色好,栽培容易,省力,穩產等優勢特征。如“申華”葡萄花序小,在給花序整形、疏粒時每畝可節省人工900元左右,商品率達90%,而且作為早熟品種,比“巨峰”“巨玫瑰”等品種早10天上市,給種植戶帶來更多收益。“滬培1號”也是國內第一個用生物技術培育出來的無籽葡萄品種,顏色是較少見的綠白色,果粒長橢圓形。這些新品種育成以來,不僅在市郊的葡萄園率先種植應用,收獲了種植戶們的好評,江浙滬、安徽、云南、湖北、福建、廣西、甘肅、陜西、河南等地也紛紛引種。
“上海牌”好葡萄立起來了!
“申華”葡萄
“滬培1號”葡萄
東風拂葉光景新,
翠藤滿架碧珠垂。
良種選育的內功已經修煉好了,幫助種植戶進一步增產增收的“科技精工罩”也在繼續鍛造著。近年來,蔣愛麗團隊在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的持續支持下,開展了葡萄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研發和示范推廣,從品種篩選、栽培模式和栽培技術的優化、品質提升、病蟲害綠色防控、機械化應用等方面進行栽培技術的集成創新,提出了適合上海地區的設施葡萄高效栽培技術模式。
科研團隊從種植密度、架型和樹形的改良等方面做起,給葡萄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對葡萄種植架型、密度、樹體輕簡化管理等方面開展試驗,總結出適合葡萄生長兼具省力操作的模式。如今,在卷膜、澆水、施肥、噴藥、耕地、除草等方面都可通過機械化作業的方式來提高生產效率;在生產管理上,總結出操作便利、省人工的模式,精細到“10+5+x”新梢管理、10~12公分的花序精準管理技術;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控產提質,還提出了葉片和果穗比為15~20:1的葡萄品質控制技術,綠色系品種產量控制在1250公斤/畝,紅色系則不超過1000公斤/畝的產量指標;在病蟲害防控方面,也提出了栽培措施降低發病率的農業防控技術,如行間覆蓋地膜、增大新梢間距、延遲揭膜等相關技術,大大減少了農藥使用。科技創新幫助葡萄種植戶實現了科技化、精細化、經濟化的種植管理。小小的一粒葡萄也擁有了自己的“科技芯”。
如今蔣愛麗團隊研發的“設施葡萄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已經在金山、浦東、嘉定、崇明、奉賢等葡萄生產區廣泛應用。還時常組織葡萄種植培訓班,從葡萄品種選種、種植管理技術、建園管理等各方面為種植戶傳授技巧,解答疑問;并前往葡萄生產基地“把脈問診”,解答種植戶的各類問題,為促進上海葡萄產業升級和種植戶增收保駕護航。
如今正是東風拂葉光景新,
翠藤滿架碧珠垂。
讓我們一起期待這個
葡萄豐收季吧!
作者:上海市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上海市科技成果檔案資料館)
資料來源: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新民晚報、東方城鄉報
科學審核: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蔣愛麗
上觀號作者:上海科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