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振興,產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近年來,鳳岡縣綏陽鎮大石村立足當地資源,采取“黨支部+家庭農場+農戶”的模式,充分調動鄉賢人才作用,以“頭雁”之智,大力發展肉牛、蠶桑等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近日,在位于大石村平陽組的鳳岡縣康乾養殖場里,工人們正忙著鍘草、清掃圈舍等,大家各司其職,忙得不亦樂乎。該養殖場自2019年成立以來,不僅為該村脫貧戶提供了就業崗位,讓他們有活干、有事做、有錢賺,還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使其改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信心。
“我一個人帶了一個兒子讀高中,康樹波請我來喂牛砍草,一百元一天,很感謝他給我提供工作。”綏陽鎮大石村平陽組村民練啟桃說。
(相關資料圖)
練啟桃口中的康樹波就是鳳岡縣康乾養殖場的負責人,之前一直在縣城經營超市,2019年在肉牛發展政策的號召下,康樹波選擇回鄉創業,踏入了肉牛殖場行業。剛開始他喂養20頭肉牛,經過4年多的摸索,康樹波從最初不懂飼料搭配、疫病防治、品種選擇的養殖“門外漢”變成了科學飼養的“牛管家”。
“我2019年回鄉創業養牛,養了20來頭牛,覺得這個行業還行,就帶動周邊群眾6戶養牛。我今年養了53頭牛,預計出欄10頭牛,除去成本大約賺10萬元。準備今年發展到80頭,把這個牛場養滿。”康樹波說。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康樹波在養牛的這條道路他沒有忘記身邊的村民。在閑暇時間,他經常與養殖戶探討飼養技術,交流養殖心得、分享養殖經驗,指導大家科學養牛,共同增收致富。在他的示范帶動下,如今,大石村肉牛養殖戶逐步增加,養殖數量達500余頭。
“這幾年在康樹波的指導下養了十多頭牛,他指導我們怎么喂養、怎么驅蟲,在他的帶動下,學會了很多。”綏陽鎮大石村村民歐光麗說,,通過養牛,如今,自家的日子也越過越好。
頭雁領航群雁隨,人才振興產業興。近年來,像康樹波一樣的致富能人不斷在大石村涌現,持續賦能鄉村振興。今年45歲的安烈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在蠶桑發展政策的鼓勵下,安烈投入12萬元在大石村龍田組承包40余畝地種植桑樹,建設了7900多平方米的桑蠶養殖和結繭大棚。
“2020年政府發展蠶桑的時候,我主動栽了41畝,當時覺得這個可以,第二年我又栽了30畝,去年我就賺了6萬多,今年等五批次蠶喂完,除去成本估計有10萬元,所以說我計劃在明年繼續擴大蠶桑面積,擴大蠶房面積。”綏陽鎮大石村蠶桑種植大戶安烈說,在追求發展的同時,自己也不忘家鄉的父老鄉親,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養蠶的行業中。
近年來,大石村著力優化環境,聚焦人才振興、產業振興,通過政策引導、服務對接、鄉情感召等方式,鼓勵鄉賢能人、青年群體等“鴻雁人才”回故鄉、建家鄉,以人才回鄉帶動資金回流、信息回傳、技術回哺,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通過致富帶頭人帶動散戶的方式,充分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讓他們投入到產業的發展中,目前我村種植蠶桑面積300余畝,肉牛養殖戶約40戶。下一步,我們村將不斷探索新型農業發展方式,壯大村集體經濟,繼續擴大種養殖規模。”綏陽鎮大石村鎮派第一書記安正山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傳娟
編輯 劉紹波
二審 劉悅
三審 趙勇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