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天竹 學名:Nandina domestica Thunb. 別名: 天竺,南天竺,竺竹,南燭,南竹葉,紅杷子、藍天竹 英文名:Common Nandina,Heavenly Bamboo 科名:小檗科 Berberidaceae 南天竹屬 常綠灌木,高約2米;莖直立,少分枝,幼枝常紅色。
(資料圖片)
2、羽狀復葉互生,各級羽片全對生,最小的小羽片有小葉3—5,其中3片的較多,小葉革質,近無柄,橢圓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闊楔形,全緣,長3—10厘米,深綠色,冬季常變紅色,兩面光滑無毛。
3、圓錐花序頂生,長20-35厘米;花白色;萼片和花瓣多輪,每輪3片,外輪較小,卵狀三角形,內輪較大,卵圓形;子房1室,有胚珠2顆。
4、漿果球形,鮮紅色,偶有黃色;種子半球形。
5、花期5—7月,果期8—10月。
6、 原產我國和日本,現各地廣為栽培,供觀賞。
7、 園林用途:叢植于庭院房前,草地邊緣或園路轉角處。
8、 全株供藥用,果實為鎮咳藥;根及枝葉可強筋活絡、稍炎解毒;種子含脂肪油;木材堅硬,可供作小型雕刻材料。
9、果實含天竹堿、南丁寧等生物堿、葡萄糖;葉含鞣質、蛋白質;樹皮含小檗堿等。
10、 性喜溫暖多濕及通風良好的環境,土壤以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最適合,繁殖以分株法為主,也可插條。
11、 【別名】白天竹、天竹子、天竹、南天燭、山黃芩、鉆石黃 【來源】小檗科南天竹屬植物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以根、莖及果入藥。
12、根、莖全年可采,切片曬干。
13、秋冬摘果,曬干。
14、 【性味歸經】 根、莖:苦,寒。
15、 果:苦,平。
16、有小毒。
17、 【功能主治】 根、莖:清熱除濕,通經活絡。
18、用于感冒發熱,眼結膜炎,肺熱咳嗽,濕熱黃疸,急性胃腸炎,尿路感染,跌打損傷。
19、 果:止咳平喘。
20、用于咳嗽,哮喘,百日咳。
21、 【用法用量】根、莖0.3~1兩;果3錢。
22、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南天竹 (一)概述 別名天竹子、貓兒傘、鉆磺、小鐵樹等。
23、 為南天竹屬植物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其根、梗、葉、果實均可藥用。
24、根、莖、葉味苦、性寒,有清熱除濕、鎮咳止咳等功能,主治感冒發熱、肺熱咳嗽。
25、濕熱黃疸等癥。
26、果實味酸甘、性平、有小毒,有止咳平喘、清肝明目之功能,用于久咳、哮喘、百日咳、瘧疾、下疳潰爛等癥的治療。
27、分布于河北、山東、湖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廣東、廣西、云南、四川等省。
28、 (二)植物特性 常綠灌木,高約200厘米。
29、莖直立,少分枝,幼枝常為紅色。
30、葉互生,常集于葉鞘;小葉3~5片,橢圓披針形,長3~10厘米。
31、夏季開白色花,大形圓錐花序頂生。
32、漿果球形,熟時鮮紅色,偶有黃色,直徑0.6~0.7厘米,含種子2粒,種子扁圓形。
33、花期5~6月,果熟期10~11月份。
34、 (三)生長特性 野生于疏林及灌木叢中,也多栽于庭園。
35、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也不耐旱。
36、喜光,耐陰,強光下葉色變紅。
37、適宜含腐殖質的沙壤土生長。
38、 (四)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灌良好的沙壤土。
39、山坡、平地排水良好的中性及微堿性土壤也可栽植。
40、還可利用邊角隙地栽培。
41、栽前整成120~150厘米寬的低床或高床。
42、 2.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
43、 (1)種子繁殖 秋季采種,采后即播。
44、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33厘米開溝,深約10厘米,均勻撒種,每公頃播種量為90-120千克。
45、播后,蓋草木灰及細土,壓緊。
46、第二年幼苗生長較慢,要經常除草,松土,并施清淡人畜糞尿。
47、以后每年要注意中耕除草。
48、追肥,培育3年后可出圃定植。
49、移栽宜在春天雨后進行。
50、株行距各為100厘米。
51、栽前,帶土挖起幼苗,如不能帶士,必須用稀泥漿根,栽后才易成活。
52、 (2)分株繁殖 在冬季挖根時,把老株蔸部有根的小苗剪下栽種,栽培方法與種子繁殖法相同。
53、 3.田間管理 栽后第一年內在春、夏、冬三季各中耕除草、追肥1次,同時還要補栽缺苗。
54、以后每年只在春季或冬季中耕除草,追肥1次。
55、 (五)采收加工 南天竹栽后4~5年,冬季可砍收部分老莖干。
56、6~7年后可全株挖起,抖去泥土,除去葉片,把莖干和根破成薄片,曬干備用。
57、10~11月果實變紅或黃白色時采收曬干備用。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