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
(資料圖)
8月3日晚22點
經過各方努力
流村鎮
韓臺村、發電站村、狼兒峪村、
菩薩鹿村、北照臺村
5個斷水斷網斷路的村莊
受困村民已經轉移至安全點位
然而,安全轉移的背后
還有著我們意想不到的種種“歷險”
把日歷翻回到7月31日
那一天
暴雨仍未停息,洪水勢急浪大
情況十分危急
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刻不容緩
昌平區消防救援支隊
支隊長劉少如接到指令
帶隊挺進流村鎮
架“繩索天橋” 渡過洪水河
經歷7月31日疏散轉移流村鎮瓦窯村被困群眾17人后,8月1日,劉少如隊伍的目標是流村鎮發電站村。
在高崖口村,洪水沿著過去干涸的高崖口溝翻涌而下,形成了一條寬約50米的洪水河,切斷了前方的南雁路。
經過一晚泄洪,8月1日上午10時左右,洪水河水位稍降,雨勢漸停,正是渡河的絕佳時機,劉少如當即下令,準備渡河。剛一開始,隊員們率先嘗試皮劃艇渡河,這樣效率更高,但是皮艇剛一入河,就被打一側翻。皮劃艇方案就此放棄。
既然不能涉水,那就用繩。劉少如沿岸排查,很快找到了洪水河最窄的一處淺灘,這里河面寬約30米,可采用大繩橫渡的方式渡河。
“架‘繩索天橋’!渡河!”
劉少如一聲令下,隊員借助拋投器將繩索拋過河面,由對面村民將粗繩捆在樹上,一條橫跨在洪水河之上的“繩索天橋”就此建成。
綁上安全繩,扣上滑輪扣,他帶頭爬上這座“天橋”,面朝天空倒掛而行。在前方村民的拖拽下,劉少如貼著水面快速前進,迅速到達對岸,緊接著又有14人先后抵達,形成了第一批搜救小分隊。劉少如看了看表,此時已經臨近中午,搜救任務剛剛開始。
翻山越嶺搜救每個角落
過了高崖口村,救援隊翻越一座百米高的小山,抵達了第一個失聯村莊——發電站村。隊員到達的時候,村民正在做飯,看到大家平安轉移、生活有序,劉少如稍稍心安。人群中,村干部向救援隊介紹,村莊還有幾處失聯點位,需要救援隊探明情況。
原來,群山、河流將村莊分為了3塊,救援隊翻山抵達的是發電站村東頭,大部分村民在這里的高點安置休息,村委會書記則是帶領居民在村西頭的高點安置起來。隔著60多米的大河,劉少如呼喊著與村書記取得聯系,確定對岸安全,并告知補給很快就到以后,率領隊員繼續向前。
最困難的點位是發電站村最南端的村落,處在半山腰處,上山的小路盤旋在懸崖峭壁之間,下面就是勢頭兇猛的河水,救援非常困難。考慮到小路土松路滑,劉少如決定逆河而上,水寬了就借助植被樹枝沿山坡攀爬前進,水窄了就走水流沖刷形成的石基,硬是頂著風險抵達村南,并配合直升機空投為這里的村民送去了寶貴的物資。搜救完發電站村的最后一個角落,時間來到下午2點。
這時,前方道路出現分叉,搜救小分隊也兵分兩路,劉少如帶隊繼續向深山的菩薩鹿村、韓臺村挺近,另一支向東前往狼兒峪村、北照臺村。由于這里地勢相對較高,道路等基礎設施保留相對較好,救援隊順利挺進最遠的韓臺村,并配合空投為村民送去了第一波救援物資。
生命通道加緊搶修
從最遠的韓臺村折返,時間已是下午4點,匯報了必要情況并確認村莊安全后,劉少如帶隊原路返回。一路上,隊員們跋山涉水,泥一腳、水一腳,硬是走通了一條生命救援通道,沿路援助了受災的村民,還搭救了部分過路的游客。重新回到高崖口村,已是當晚接近9點。這一天,劉少如帶領隊員們幫助583名被困人員完成了轉移安置。
回到后方休息一夜后,8月2日劉少如又返回到前線,執行病人轉運等新的任務。
8月3日中午12時,經過晝夜奮戰、連續施工數十小時,昌平區域內南雁路全線應急通道已打通。當天夜晚,劉少如帶領9車109人再次前往受災較重的5個村莊開展全面搜救。截至當晚22點,除留守村干部外,全部村民完成轉移,共計疏散轉移群眾341人。
大繩渡河、摸石翻山
昌平區消防救援支隊
支隊長劉少如數次帶領隊伍
克服重重艱難險阻
打通了流村鎮5個失聯村莊與外界的聯系
將寶貴物資送到了村民手中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向英勇無畏的消防官兵致敬!
標簽: